查看原文
其他

又一个行业,被“风口”辜负

王飞鹏 伯凡时间 2022-11-05


在新能源车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,充电桩作为不可或缺的支持性环节,也在暗自发展着。只是不同于燃油车的续航支持环节——加油站及其背后的相关企业那样耀眼,充电桩行业显得异常低调。


这份低调是在挨了多记市场的教鞭后形成的,沉重的教训让它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业本质和市场地位,从要成为主角的美好梦幻中清醒过来,开始安安分分地当起了配角。


当我们就这个行业的发展专门做一番追溯,会发现同近几年市场上的其他诸多行业一样,充电桩行业也经历过一阵盲目的创业热潮,每一个参与者也曾天真地将其视为下一个风口。


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几乎与新能源汽车同步。2014年,在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和当时火热的创业氛围下,这个新型行业很快就涌入了一大波冒险者。


当时,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的成功吸引着每一个后进者,大家都企图在不同的领域打造出另一个BAT,将自己变成下一个互联网入口,然后在流量的浇灌中疯狂成长。充电桩行业的参与者也未能免俗,很多人将其视为“下一个互联网入口”而跑步进场。


刚性需求、补贴政策和成为“下一个入口”的美好畅想,共同为这个行业绘制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。


然而,盲目的投机热情很快就让大家丧失理性,没有人去顾及真实的市场需求和行业的发展逻辑,大家都害怕成为被落下的人,你追我赶地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站运动。


发展初期,国内新能源车主要集中在B端市场,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主,数量有限且大多有固定的充电场所,因此充电桩的市场需求并不高。而大量创业企业为了拿到补贴,只能盲目扩建,很快就引发了供大于求的局面,很多站点成为了摆设,根本没有收益,企业也无法实现自我造血,长期靠补贴和投资过活,最终在2018年的资本寒冬中,一大批公司被迫关门。


在真正进入市场后,大家也才发现成为“下一个互联网入口”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而已,充电桩行业在本质上与互联网模式有着天壤之别。


首先,互联网模式的特点是跨空间和反区域的,能够集中不同空间的资源,吸引不同区域的消费者。充电桩行业则受到空间和区域的严格限制,需要一个站点、一个站点地去推进和建设,吸引到的顾客也是区域性的。


其次,互联网模式得以成立的前提,是在某个节点后,成本曲线和收益曲线会出现分叉,往后成本曲线会保持不变甚至是走低,而收益曲线则会大幅上升,进而形成一片广袤的盈利空间,充电桩行业受其性质所限,无法满足这一点。



充电桩行业的运营模式并不复杂,先是和物业沟通租赁土地,然后采购设备进行建设,最后再向车主收取电费和服务费。不同于互联网的一本万利,这是一个重投入的行业,一座中等规模的充电站初期投入就超过百万。此外,由于技术门槛低,同质化竞争严重,参与者无法获得技术和品牌溢价,更多时候面临的是恶性的价格战。而用户的切换成本也很低,大多以满足眼前的需求为主,不可能形成顾客忠诚度。本质上,充电桩行业是一种重投入、高竞争、低回报的租赁模式。


认识到行业的本质,有助于从业者走出不切实际的幻想,以更为务实的态度和方式去开展后续的业务。此外,不论是亲历其中,还是冷眼旁观,当追随一个行业经历一番泡沫和大清洗后,也让人们对风口有了一种更为理性的看待视角。


风口论本身有幸存者偏差的问题,我们往往只看到那些被风吹起的企业,并将其误以为是全部。现实情况是,还有大量的企业其实倒在了路上,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。


追逐风口的创业,就像是过一条隧道,千军万马争前恐后地从这一头闯进去,而最后真正能从另一头走出来的却寥寥无几。风口代表了一种市场的发展趋势,是决定企业是否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。当企业乘着风口进入那条深邃的隧道后,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,企业需要在穿越隧道的过程中克服重重挑战、打怪通关,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生存几率,而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。


经历了一番沉浮后,这个行业中走出隧道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,正在抛弃挤入隧道前的那些美丽幻想。他们在缠斗与挣扎中看清了行业的本质,也体会到了创业维艰,开始以一种更契合市场实际需求和行业性质的方式去做生意,而不再一厢情愿地做白日梦。


好在,当下整个新能源车的C端市场正在呈爆发式增长,相信那些汲取了足够多的教训、学会了精耕细作的充电桩行业的幸存者们,未来会和整个大的整车市场共同健康成长。



推荐阅读:

水滴快跑

互联网战事纷忙

相比独角兽,市场更需要骆驼

警惕那种成功离自己很近的想法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